2020年作为攻坚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虽受到疫情冲击,给脱贫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工资性收入骤降、产业扶贫项目生存和发展增加风险、远期经营性收入减少等,想要如期实现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更需要打好科技与人工智能牌。
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扶贫工作
人工智能与扶贫看似两个格格不入的词汇,一个更科技感十足,似乎只能立足于都市,而另一个则更带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实则不然,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较广,也许第一印象浮现出的机器人、无人机、机械视觉等,的确都和扶贫工作不搭边,但大数据却在扶贫工作中大有可为。
1、收集整合涉贫信息资源,推动扶贫工作的进程;据悉部分贫困发生地区为了更好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都在科技与智能化上寻找突破口。
其中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围绕扶贫政策、贫困对象、帮扶干部的综合信息管理和帮扶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控各项帮扶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构建起了智慧扶贫精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了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信息资料库,实现了贫困户信息精准和结对帮扶精准;健全完善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审核工作,保证资金精准下发及追溯管理,大大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信息化联通,加速务工人员返岗带动内销;疫情之下,贫困地区务工人员返岗受阻、农产品滞销都成为扶贫工作的“拦路虎”。而在疫情之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的联通与匹配技术,一方面对于务工人员而言,能够畅通无阻的回到务工地或享受政策扶持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因疫情而滞销的农副产品,在政策推动下能够快速匹配市场需求,将农副产品变现。
扶贫更需要扶“智”
习总书记曾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毋庸讳言开展扶贫工作首先要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而思想、观念、信心更是建立在技术、知识、思路之上,也直接说明了扶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城镇与农村教育水平相差巨大,想迅速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也非一时之功,此时利用互联网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帮助贫困地区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优质文化教育资源,为教育扶贫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可以缩短城镇与农村教学质量差距,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更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政策的驱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聚焦智能扶贫、智能教育,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新研究,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如远程教育、在线教育、机器人教育、智能图书馆等。
另一方面改变出卖体力单一务工模式,推动技术创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扶贫需求与市场的精准匹配,建立线上学习、培训平台,将符合市场的先进技能与技术引入,培养技术型农民、打造绿色项目成为经济增长点。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攻坚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乡镇发展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