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建设四周年,高新技术让其更宜业宜居

作者:华工智云 发布于:2021-04-07 10:54:00 浏览:1194

 

从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至今,四年的大力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日新月异。

 

 

四年时间雄安新区有哪些变化

 

想更全面的了解雄安新区的变化,就不得不提它的定位:“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紧扣这四大理念,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和“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再次明确了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发展定位。

 

1、智能化构建雄安硬实力

四年不断推进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超过10万名建设者正在雄安新区建设施工,120多个重大项目同步推进,智能化让“创新”与“先行”两词不断凸显。

 

初到雄安新区“创新”、“高效”、“未来”应该是最直接的感受,开通仅数月的雄安站便是采用了“站城一体化”设计理念,雄安站站房与城市轨道、CEC、长途大巴、公交、出租等多种交通连接,人流、车流、物流到发分离,形成畅通市郊的高效空间城市体系。大大提升了换乘效率,降低旅客出行时间及经济成本,保证旅客进出站通道的顺畅。

 

与未来挂钩的“智能”一词,更是在京雄城际铁路上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等前沿科技,智能化设计多达71项,进而实现自动管控灯光照明、空调、给水、用电等智能效果。

 

2、与生俱来的万物互联

建设数字化城市自然离不开数据的共享,为此雄安新区要求在建设之初,每个项目必须搭建BIM模型,然后由BIM模型汇集形成CIM(城市信息模型)模型,同时将这些携带信息的模型上传到数字雄安平台,以形成整个智慧城市的数据基础。

 

不单如此,雄安新区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城市基础框架。让未来的雄安能做到万物互联,每一个摄像头、每一根灯杆、每一个井盖、每一个垃圾桶都能接入到城市统一的物联网平台,真正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和响应。并打通数据壁垒,把各部门产生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编目、分门别类放入数据“仓库”,真正实现不同部门数据打通,形成关联、放大价值。

 

 

筑巢引凤,更注重人才的汇聚

 

雄安新区虽未完全建成,但其宜居、宜业的能力正在逐步凸显,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雄安新区结合新区建设发展需求,出台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新人才的实施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雄安新区本级企业共有3881家,其中北京投资来源的企业3391家,占比87.37%。2020年10月,雄安新区每平方公里的动态人口数量同比增长16.31%。2020年11月,青年常住人口增量同比增长37.35%。雄安新区吸引力持续提升。

 

其中不乏促进雄安建成智慧化、数字化城市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科技公司,对各类智能化、大数据、芯片等人才的需求自然是逐年倍增,就如同2020年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2020》所述,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

 

而随着城市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发展趋势,相信未来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人才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热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