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接连出现,推动整个社会加速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经过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
2012年,我国住建部首次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启动。2016年,第一份智慧城市标准文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16)发布并实施,代表我国进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阶段。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广义上理解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城市规划、建筑让人赏心悦目,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可以陶冶性情心情愉快而不是压力,总之是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状况,使城市生活便捷。
对城市居民而言,智慧城市的基本要件就是能轻松找到最快捷的上下班路线、供水供电有保障,且街道更加安全。
“智慧城市”便利民众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智慧城市开始逐步涉及各种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行业。
比如在广东,580万残疾人同样享受着“智慧城市”的便利。过去申请残疾人证,需要多次往返乡镇、街道与相关部门,提交5份材料,填写18项信息。现在,利用“粤省事”小程序,只需要去指定医院进行一次残疾定级,即可在线上办理所有申请事项。
再比如,浙江“一网通办”新生儿出生证,以前需要申请人填写60项信息、提交20份材料、跑5个窗口。如今,只需要在“浙里办”APP填写9项信息、提交1份材料,证件立刻就办好了。
“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疫情防控
回顾2020年疫情之下,人们除了被医务工作者无私逆行感动外,也在享受着“智慧城市”建设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智慧医疗让人们实现网上问诊;线上智慧教育让学生在家足不出户也能听课;而“健康码”的快速问世,更是为处于疫情之下的人们提供了出行的方便;AI测温设备的应用,避免了公共场所人员的聚集,同时也为工厂、企业复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显然,我们城市能够快速实现这些功能,并非是疫情之下赶工几日就可以完成,其背后也正是8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积累与沉淀。
未来,新思维、新科技、新经济进一步发展,相互碰撞交融,将会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更多机遇。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科技高速发展的人来说,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更应该“看得见”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所发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