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殷切期望,家长们也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于是从小就想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小升初、初升高的洗礼,直至能够考上一所心仪的大学,才让家长高悬的心放下一半。不过也总有一些凤毛麟角,别人家孩子中的别人家孩子,能够通过自身的闪光点提前踏入高等学府。
中小学教育越发多元化
日前清华大学将迎来两位05后学员,他们是首批“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计划”入学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两位,分别来自深圳耀华实验学校和云南腾冲一中的初三毕业班,能够步入国内顶级高校,源于他们在数学上的天赋,使得他们能在众多学霸中脱颖而出,在首批入学68人的名单之中。
其实单凭特长与天赋直接进入或助力进入心仪的高校,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奥赛省级以上获奖者等,殊途同归都是将有天赋的人送入对口的专业与高校,而教育的意义也正如此。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故大学以前大部分均为通识教育,在大学后才会有专业细分以对口社会需求。
通识教育中占比最大的课程,一直以来为语数外,它们的地位从未被撼动,因为它们背后的价值:语文自然不必多说,生活中的交流、表达都离不开它;数学除日常简单计算外应用外,更能够开拓思路是许多理工科的基础;外语在全球化大趋势之下更是不言而喻。
此外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也是越来越多元化,不单是教育方式,在科目上也不断的完善与调整,如:调整了体育课程占比,陆续新增了科学、书法、编程等课程。
编程教育是否有必要?
中小学课程越来越多元化,编程教育近年越发火热,更纳入中小学教育之中,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毕竟编程第一印象会让人联想到程序员这一职业,其实不然编程教育并非为了将孩子培养成为程序员,先抛开编程能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这些益处不说,单就未来大趋势万物互联、智能化都离不开编程而言,编程教育的意义更是为了让孩子更好了解未来世界运行的逻辑。
至于是否要深入学习编程,更需要从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出发。现阶段虽我国在大力普及编程教育,不少地区都设置了人工智能教育与编程教育的课程,但多以生活相关事物为引,讲解编程概念与应用知识,并辅体验式教学手段,通过游戏化、项目式教学模式,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予以直观体验,感受编程思维。
这类学习只能说是对什么是编程有一定了解,以便于大学能够向相应的方向发展,毕竟大部分中小学使用较多为图形化编程Scratch,实际涉及专业编程知识较少,用来给初学者培养编程思维倒无可厚非。游戏化的趣味形式能让孩子快速产生兴趣,加上其难度较低能培养自信,所以想要真判断孩子是否有编程天赋与兴趣,不妨当他们学习到代码编程(C++/Python等)再来下定论孩子是否有兴趣与天赋,能够向着编程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