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1956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被正式提出,自此之后,它取得了惊人的突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它变得越来越“聪明”,并开始向艺术发展,甚至大有取代之势。
2018年10月,由画家演算法创作的《爱德蒙德贝拉米》在佳士得拍卖,以432,500美元(折合290万RMB)成交,是估价的近45倍。
这种画家算法由法国艺术团队Obvious编写。而AI作品创作的大致基本流程是这样的:Obvious通过人类收集的大量已有图像,让算法对图像进行分类、识别等学习,最后生成新的图像。
2019年,由微软团队内部秘密研发的微软小冰化名为“夏语冰”,将自己的作品在中央美院毕业展上展出,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她的作品涉及多种绘画风格,流派,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博古通今。
而后,中国香港艺术家黄宏达花费三年时间,研发出的会画国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被命名为“AI 双子座”,机器人笔下的山水画可以说是惟妙惟肖,颇有几分大师风范。
绘画是人们对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画家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职业,更是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的人。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有很多独特的天生的特征是人工智能永远都无法拥有的,比如创造力、思考能力、情感以及审美的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或者模仿就能拥有的。
不过,现如今,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创艺术也可被看作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未来会如何发展,下定义式的判断恐怕有些武断的。但是这一过程无疑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认识机器,还有更重要的:认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是“替代”还是“共生” ?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已知的途径和方法能够和人类一样对世界进行感知和交互、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解决所有领域的问题。各种“奇点”假说推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以指数级成长,却忽略了这样的指数级成长需要的是,一系列可能需要百年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重大技术发明和突破。
所以,人类和机器之间唯有“共生”。将大量的、重复的、耗时的事务交给机器人,让员工从疲于应付的情况下解放出来,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执行具有更高价值,有创造性,需要情感投入的事务,而让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全天候地、更加快速精确地执行烦琐重复的事务。
未来,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着眼于未来,抓紧提高个人无法被替代的竞争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